利润加速向上游转移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喜忧参半

2023-01-25 22:49来源:中国网   阅读量:15202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截至4月27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共有252家公司公布2022年一季报,超九成上游原材料公司业绩大增,最高毛利率近80%,电池制造企业中游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利润受到挤压,出现增收不增利的现象企业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盈利能力倒三角结构下的最大承压方

利润加速向上游转移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喜忧参半

机构表示,伴随着上游原材料供应能力的释放,政策和车企的努力,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的渗透将迎来新一轮提速,行业景气度有望继续提升。

上游业绩大幅提升。

上海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上涨至50.3万元/吨,涨幅达83%受益于锂资源价格飙升,赣锋锂业一季度净利润达35.25亿元,同比增长640.41%,销售毛利率达66.65%,李晟能实现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900.96%,毛利率接近80%

2022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需求旺盛据中汽协统计,1—3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129.3万辆和125.7万辆,同比增速1.4倍在新能源汽车的带动下,动力电池出货量大幅增长1—3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累计100.6GWh,同比增长206.9%

而动力电池企业增收不增利一季度,欣旺达实现营收106.21亿元,同比增长35.11%,实现利润9492.32万元,同比下降26.13%,销售毛利率13.45%德赛实现营收49.02亿元,同比增长27.56%,利润1.54亿元,同比增长14.36%,销售毛利率8.82%

万达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涨价是产业问题大部分电池厂都是按季度跟车企谈判,上一轮是去年12月底谈的价格今年一季度原材料暴涨让电池厂措手不及,只能硬扛国内某电池厂采购部负责人张倩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供应短缺是锂矿价格飙升的核心因素第一季度,受气温等因素影响,盐湖产量下降,同时,春节期间国内大部分冶炼厂处于检修状态,锂盐供应处于低位,再加上疫情的干扰,进口受阻,加剧了锂矿石的短缺上海有色网分析师表示,伴随着季节性减产的结束,锂盐供应逐渐好转,近期价格明显回落

下游利润压力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盈利能力倒三角结构下,企业是最大的承压方2022年一季度,长城汽车实现营收336.19亿元,同比增长8.04%,利润16.34亿元,同比下降0.34%,销售毛利率为17.18%比亚迪一季度盈利8.8亿元,同比增长240.59%,销售毛利率为12.4%

芯片是汽车的‘大脑’,这一点至关重要但由于疫情的持续影响,供应短缺的情况直到现在也没有得到缓解车身电子稳定系统核心芯片的价格从20元涨到了2800元一家汽车公司的市场部负责人陈亮说:一个汽车标准涉及大约600个芯片伴随着车辆智能化的加速,芯片的需求量猛增到1000多块除了减少配置,提高价格,车企很难消化眼下巨大的成本压力

占汽车制造成本40%的动力电池价格,近期在全行业进行了两次调整去年12月底调整过一次,今年3月又调整了一次每次调价幅度在15%左右,优质供给增幅可达20%以上张倩说,尽管涨价了,电池厂还是满满的生产和销售很多车企积压订单因电池厂产能有限无法交付,纷纷开始参股或自建电池生产线保障供应

在缺芯少电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行业从3月份开始掀起了一波涨价潮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截至4月27日,官方宣布涨价的汽车品牌已经超过40家,包括特斯拉,比亚迪,长城汽车,广汽爱安,威小李等头部企业1000元的单车涨幅在3万元左右

此外,中低端新能源汽车已经停产或接到订单,因为成本快速上升,原材料短缺国民神车长安奔奔E星国行版从4月25日起暂停新订单征集长城汽车旗下欧拉品牌黑猫和白猫也于2月14日宣布停止接单

虽然欧拉品牌背后有产业链优势,但这款时尚贴心的车还是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品牌欧拉CEO董玉栋表示,以黑猫为例,2022年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后,单只黑猫就亏损一万多元

开源证券认为,提价会造成部分中低端车型的目标用户推迟购车进程但考虑到下游客户结构分化,疫区结构性分布明显,复工复产政策指引,车企和销售终端的努力,配套政策的连续性,油价持续高企,新能源汽车产品产能提升等因素,对新能源汽车产销格局的整体影响可能有限,不会动摇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长期向好趋势

消费潜力有待释放

4月份新能源汽车上游成本压力有所缓解据百川傅颖数据,4月份磷酸亚铁锂主流市场价格为16.3万元/吨,较上月下降6000元/吨,近期上游碳酸锂市场反应平淡,价格有所回落

中信建投表示,由于下游需求减弱,供应环比增加,锂,钴,磷酸亚铁锂价格进入下行通道,六氟磷酸锂,电解液等环节因产能逐步释放,价格持续走弱中下游盈利有望略有改善

与此同时,近期相关部门密集出台促进汽车消费的相关政策华龙证券认为,新能源汽车消费政策持续落地,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创造了更加积极的环境伴随着国内造车新势力的加入,自主品牌的竞争优势逐渐显现,造车技术的短板逐渐弥补,市场消费需求的升级趋势仍将持续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肖鸥

最新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