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烧牛肉面到特别特鲜泡面,康师傅如何重启泡面叙事?

2025-08-22 21:03来源:品牌时报网   阅读量:9844   会员投稿

一碗面背后的时代变迁

在中国,方便面曾是一个时代的速食图腾,它以“快”立身,用3分钟换来一碗热汤:陪伴无数人在绿皮火车上辗转奔波、在网吧鏖战深夜、在加班后勉强果腹。这些片段组成了一代人关于“泡面”的集体记忆。

随着生活节奏和消费理念的不断变化,人们对餐桌的期待早已不止于“吃饱”。那些曾被视为应急之选的食品,也正在迎来新的审视。对于泡面这样的老朋友,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在“快”的基础上,它还能带来怎样的满足?

答案,或许就藏在一碗“特别”的面里。

上线仅一小时,销量突破7.1万单

8月21日,康师傅电商在抖音平台推出“特别特鲜泡面”。开售不到1小时,销量突破7.1万单,屡次登顶抖音米面粮油类目销量第一。以最低单价计算,销售额已超过280万元。

直播期间,直播总观看量突破10万人次,登上抖音米面粮油类目热销榜首。这款产品的上线节奏并未依赖传统大促节点,凭借对产品口感的真实改良,特别特鲜泡面开售仅三天销量就突破了10万单,成为同类速食新品中罕见的“上线即爆款”案例。

“特别特鲜泡面”爆红背后,是口感差异化的底层逻辑

“吃起来不像泡面”——是许多用户对特别特鲜泡面的第一感受。这种明显的感官偏差,源于一套不同于传统泡面的制作工艺。

据悉,该产品使用了“单篓水煮”工艺,通过1分钟精准煮控、3次变温过水和2次风干锁鲜等步骤,尽可能保留面体的弹韧感和吸汤能力。在此基础上,产品还根据不同口味设定了三种面型:劲棱、纤韧、宽汁,分别匹配不同汤底的风味结构,以接近现煮面的咀嚼体验还原鲜煮口感。

这一系列调整,目的是让消费者在熟悉的“泡面吃法”中,获得更接近堂食拉面的口感质感,而不必牺牲便捷性。从产品侧来看,这是一次围绕“口感体验”做出的系统革新尝试,也意味着泡面品类正在探索一个更接近现制面食的方向。

品类认知的重构:“鲜泡面”是否能成为新的参照系?

在消费增长整体放缓的背景下,泡面并不缺用户,而是缺一个让用户“重新认识”的理由。

这两年,速食行业的讨论焦点已从“谁能做得更快”转向“谁能做得更像正餐”。主打标准化与效率的外卖行业增速趋缓,预制菜尚未真正赢得信任,真正能填补这块主食空白的,仍然是泡面这种长期可得、用户心智成熟的产品。但问题是:多年来,泡面体验停留在“应付一下”的层面,难以构建新的消费期待。

“特别特鲜泡面”的出现,打破的正是这一长期被忽略的痛点。它并不是简单“做得更高级”, 而是通过更加贴近现煮流程的工艺组合,向“鲜煮口感”体验靠近。对行业来说,这或许是一种具备示范意义的信号:泡面品类的增量空间,正在从“情绪价值”转向“体验价值”。

也因此,在产品之外,它还承担着品类表达方式的再造任务——“鲜泡面”这一命名,尝试为消费者建立新的认知坐标。而当“吃起来像鲜煮面”的反馈成为主流,命名就不再只是符号,而是一种沟通路径的开启。

为了进一步夯实技术原点,康师傅还邀请第三方咨询机构沙利文对产品进行评估,确认“单篓水煮”工艺在当前行业中的原创性,并认定其为“中国单篓水煮工艺鲜泡面开创者”。这份背书也为“鲜泡面”成为独立品类提供了外部调研支撑。

三十而立之后,再造一个“爆款时刻”

对于康师傅来说,这不是第一次通过一款泡面打动市场,但在其33周年的节点上,“特别特鲜泡面”的出现依然展现了不小的突破意味——它回应的不只是新品类的设想,更是一个成熟品牌持续进化的证明。

或许,正是经历过市场周期与消费代际变化的企业,才更清楚:品牌成长不只是规模的扩张,更是持续为用户创造“新的理由”。从红烧牛肉面,到今天强调口感体验的“鲜泡面”,康师傅给出的答案始终围绕一件事——泡面可以更好吃,也应该被重新看待。

“特别特鲜泡面”的热度也提醒整个行业:技术创新并不是冷冰冰的生产参数,而是构成消费者记忆、影响消费选择的重要变量。在速食行业寻找突破的当下,这种围绕食用体验而展开的产品革新,或许正是一种值得关注的路径。

当人们再次因为“这一口吃起来不太一样”而谈论泡面,本身就是一次品牌价值的回归。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乐乘

最新阅读

推荐阅读